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逆流伐清 > 第二章 无题

第二章 无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吾不学武侯事无巨细,卿等难道皆是碌碌之辈?”朱永兴淡淡地说道:“吾觉得已是选贤任能,难道有卿家觉得力不胜任,难副朕望?”

张煌言没想到朱永兴振振有词,且把他们的能力当作挡箭牌,倒不容易辩驳。

“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户部尚书易成笑着说道:“陛下圣明,让微臣等有锻炼和增长才干之机,微臣等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信重。”

“易卿所言,正合朕意。”朱永兴一会儿吾,一会儿朕,显然还未完全适应新身份,新称呼,有易成这番言语,他也不想再长篇大论,再询问了一番,见无人上奏,便退朝了事。

……………….

“皇上,您应该自称‘朕’的。”退朝已毕,在回去的路上,女官段琬儿便再次提醒。

“真是别扭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说道:“慢慢习惯吧!你看那些阁臣,刚刚赐座议事的时候,不也是屡屡推辞,不敢就座吗?现在也习惯了,孤,嗯,朕也需要一个过程嘛!”

“皇上,您还是要多加注意的好,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今天张尚书的劝谏,便是个提醒。”段琬儿似乎叹了口气,想来她也觉得这帝王当起来也不容易。

“想游玩轻松一下也不行啊!”朱永兴这回是真的叹气了,前呼后拥的没情趣,轻车简从又诸多不便,帝王想自由自在,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难道那些臣子就希望帝王老老实实地呆在皇宫内,天天读那些歌功颂德、天下平安的奏折?好象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便是这奏折”。

说是微服私访吧,其实很大程度是自欺欺人。走马观花一般,便能体察民情,便能恰好碰上百姓冤屈,或者碰上埋没的人才?至于长时间在外,开粥铺、卖茶水,或者是泡妞扯蛋,对于帝王来说,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

说到底。要真正的知道民间情况,真正的体察民情,还要靠完善的监督和上报机制。否则,上下欺瞒,深宫中的帝王便如睁眼瞎一般。

昏君易当。明君难为啊!朱永兴慨叹着,抬头已到了总理处,便迈步走了进去。稍有些不耐地摆手,将恭迎圣驾、山呼万岁的仪式打断,朱永兴直接到自己的办公室就座。

驱除鞑虏、扫除边患、休养民力、治河安民、改土归流、开疆拓土、政体改革……

朱永兴抚摸着随身木牌上所刻的大事,半闭着眼睛沉思良久。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完成的。而且,很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也不能竞全功。但路总要走下去,事情总要去做。

段琬儿抱着一撂奏折文件走了进来,轻轻放在桌案上。又转身叫侍女端上茶点水果。

朱永兴虽然是抓大放小,但事情他总要知道,知道某项工作进行到何种程度,若有偏差,他也要加以调整修改。

他最关心的还是军事,伸手拿过分好类的文件,开始一一审阅,偶尔停下来。提笔写上自己的意见。

国家安全部奏报:清廷已开始调动宣大、山海兵力,并召蒙古诸部出兵出马助战,驻兵重地为西安、南阳、淮南、天津……

朝鲜已经同意暂借济州岛给大明养马屯兵。先期三千人已经坐船出发,到济州岛后建立营房、马场,并大量种植苜蓿,以为牧草。

军工司奏报:各地土硝产量再创新高,民众多有以熬硝为副业,也就是说。百姓可从中获利,而军工部门对硝石的进口已不是特别依赖。

军工司奏报:拟建江南兵工厂。初期建造提硝、提磺、烧炭和药、磨炭、碾磺、碾药等各厂,及工匠住所、局屋、药库、木铁工作等。需银十万。

陆军司奏报:荡朔军调崇明,征朔军、灭朔两军守江浙,殄朔军调九江,讨朔、伐朔两军驻荆襄,镇朔军驻重庆,靖朔军依旧镇守滇黔两省,并将于秋季抽兵参加对缅作战,破朔军正在上海一带休整补充,准备登陆山东,剿朔军于嘉兴一带整编,作为攻掠山东的后备军。

海军司奏报:一部船只兵丁充实长江水师后,其余海船将退出长江,于崇明、上海、舟山驻扎,拟再招募陆战队三千。

后勤司奏报:长江中游重镇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可招民垦殖,或以讨朔、伐朔两军进行军屯,以解决荆襄战区粮草;崇明去岁大熟,官仓和民间积粮足够荡朔军军用,但需户部拔部分钱款购买;江南地区暂时亦需拔款购粮,或由老光复区调粮,待到一季收获后,下半年将会缓解……另各军今年的军饷、弹药、物资,尚需银六百四十三万……

需要这么多钱?朱永兴微微皱眉,伸手取过户部的报表和文件,翻看着,计算着。

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从科学的角度和计算来看,小冰河期还未过去,但至1650年以后,气温开始迅速回升,自然灾害也在大幅缓解。

虽然不过是气温回暖,灾情减弱,但明军的光复区在南方,情况比北方强得太多,又大力推广马铃薯、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战后恢复重建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只不过朱永兴采取的是宽松低赋、藏富于民的策略,如果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却还是要从民间存粮中购买或借贷。

但这样做是值得的,不仅是让朱永兴得了宽厚爱民的名声,更唤起了民众抗清支前的热情,激发了蕴含于民众中的战争潜力。

待看过户部的统计文件,朱永兴略微松了口气。虽然有缺口,但可以通过发行战争公债,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加以解决。大江以南的光复,使海贸的货物骤然增加,瓷器、丝绸、茶叶、棉纺等商品不必再通过走私而获得,少了中间环节,利润更为可观,商税也会大幅增加。

还有这个——朱永兴的目光转到案角的一个小铁皮罐子上,烟草,那便是政府新的财源。

据考证,烟草传入中国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到了崇祯皇帝时,曾多次下达过禁烟令。严禁种植、贩卖、违者重处。而崇祯禁烟并未讲明吸烟的危害,而是出于“吃烟”与“吃燕”谐音。北京是燕地,崇祯认为吸烟兆头不好,不吉利。

禁烟令既然不能以理服人,当然也就禁而不废了。再加上当时明朝统治正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大量南兵北伐,生活不习惯。他们感到吸烟可驱寒避瘟,解闷提神,日不可缺。后经蓟辽总督洪承畴请求,最后开禁。从此吸烟又以“熙朝瑞品”的雅号重新流行起来了。到崇祯末年,竟发展到“虽三岁童子,莫不食烟”的地步。(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