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新纪元1912 > 第114章 笔的故事

第114章 笔的故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百度搜索:,看小说最快更新)

更多精彩小說,請前往觝觝小說緒,77shu更多精彩械,请前往亲亲械网,77shu。()大学和小学,那一个重要?

在中国,这似乎被分割成了两个层面,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大学为重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么大的国家几乎没有工程师、几乎没有自己的技术人员、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限制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所以,大学为重要,但他们却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为了树立一个全的民族,小学同样也极为重要

而众所周知的是,从民元开始迈向中国复兴的过程中,这个古代的国家一直浸淫在各种艰难中,难以阔步向前包括混乱、战争、贫穷、疾病、无序、愚昧和迷信,可以说,受教育的低下,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未来,每一个有识之士都非常清楚,如果无法改变中国大面积存在的愚昧和基刺育普及率低下,后者就会直接成为国家前进的羁绊,就像现在一样最械“械”

但是,现实的需求,又迫使中国必须要首先建立起大学教育,以满足工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正因如此,早在清末时,一座座大学就已经建立,但是那些大学的规模却是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中国需求的

也正是在这种大前提下,出于自身的需求,早在民国二年,公司就同当时青岛的德华大学合作建立起了“德华大学连云分校”,但是这所分校的规模远大于德华大学,而在规划之中,这所大学甚至于出了这个时代对于大学的认知,至少在其规模上最械“械”

“对于中国而言,我希望有朝一天,德华大学会成为一个华丽的梦想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所希冀德华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用以重塑这个幕色沉沉、喑哑沉沦的国家”

在这所连云分校创办时,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李子诚曾如此寄希望于这所大学,在满怀希望的同时自然就有了“不惜一切”的决心,从建校时的一千两百万元学校建设费,再到后来的多次扩建,无不见证着公司对于这所大学的期望,而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把这所大学办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理工科学府

而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公司是一次次的追加投资,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教授、学者,一开始,德华大学是由中德合办的,德国教授学者成为这所大学的主流

到民国三年,中德宣战之前,387名教授之中的314人来自德国,来自英美等国的教授不过仅十数人19世纪末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方面领先于世,吸引着欧美各国的学子,挑战牛津、剑桥的古典教育传统有批评家指出,牛津、剑桥食古不化,似乎大学教育就是培养绅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的训练,课程太窄,跟不上现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人进一步推演:牛津、剑桥孕育的这种“绅士帝国主义”,使英国的精英缺乏实际技能,结果到了20世纪,英国被德国全面赶这样的绅士教育,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自然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和大量德裔教授以及沿用德国教材的情况下,这所学校自然带着浓浓的德式教育风格,那时,这所刚刚成立的大学,就被教育界视为“同德国本土别无二致,一般优秀”的高等理工大学

而全面仿效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德华大学,与任何一所德国大学一样充满了浓浓的专业化色彩,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但是在随后,欧洲的战争却改变了一切,为了确保国土不失,中国“被迫”向德国宣战的举动被德华大学内的教授们所接受,虽然未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但是因随后的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德华大学必须进一步扩建,同时招聘多的外国学者、教授来到德华…,

早在公司创建时,就已经进行了一个计划,“第一年招生三千五百人,第二年招生四千人至四千五百人,第三年招生五千人、第四年招生六千人至六千五百人,直至稳定于年招生七千人……”,这不可不谓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高等方案

这或许正是企业办学“功利性”,而之所以制定这个计划,实际却是和公司制定的发展计划是相适应的,按照公司的计划,在德华大学创办三年半之后,也就是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他们正好赶上公司的大发展时期,从而可以在实践中,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或者研究人员,当前三界学员毕业之后,公司便拥有一支全中国最庞大的“技术队伍”,并在十年内,取代外籍技术人员占据着公司技术人员主流的局面

正因为制定了这一计划,所以,在德华大学的扩建过程中,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一计划实施,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从德国聘请学者教授便成为了泡影,而且还有少部分德籍教授在中德宣战后选择了辞职,在这种学校要扩大、教授在减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就必须要从其它国家引进教授

最终,公司把视线从德国转向美国,从民国三年开始,大量从美国引进教授学者,在高薪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等多方面的吸引下,虽说对于教授学者极为渴求,但是在聘请美国教授学者的过程中,德华大学教授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着自主权,对于每一位教授的聘请都进行着严格把关,虽是如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德华还是从美国引进三百二十余名教授学者

而随这些教授一同引入的德华的,还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大学的这种扩张,一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一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学和本科寄宿学院制大学,成为塑造美国大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理念

相比于德国大学,美国大学的优异在于其没有一个系统因此,人们很难用一两个概念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在1860年到1910年间,美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德国的影响之下一批受德国大学训练和影响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设研究性大学的运动并且得到了许多财团的资助,硕果甚丰到1890年代,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蓬勃发展,本土博士的产量大增

到了世纪之交,在大学找个教职没有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1901年,耶鲁宣布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国的学术声誉作为评定教授的标准斯坦福大学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报告中公布到了1910年,大学的目标被定义为创造知识、培养具体领域的高级专家过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种对心灵、智慧、品格的全面培养似乎已经变得过时了

这一发展,引起了教育界许多人士的反对在他们看来,重视研究的负面结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视研究院过分庞大,在大学中已经喧宾夺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学看作一个负担,不投入热情重要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师生的关系加疏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导,只是学了一些具体的技艺,有知无德,难以承担领导社会之重任所以,他们强调:大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完整的人”研究性大学正在腐蚀大学传统的人文价值…,

而那些美籍教授来到德华之后,并不赞同德国的“不全面教育”,在他们看来,德国大学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用他们的说法是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

而对于这种“学术”上的冲突,公司从来没有过问,毕竟按照公司创办这所学校的规定,“从移交之日起公司即不再享有对学校任何权力”,在这场德美教授学术冲突中,最终,双方选择了妥协,毕竟两者都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在这种互相影响下,德华大学发生着极为明显变化,先是由系改院,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