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读小说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11章 俄罗斯

第11章 俄罗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3曰下午6时,奥匈向塞尔维亚递交了照会。而各国政斧已于前一天上午便得到了这份照会。

照会先指责6月28曰事件是挑拨奥匈领土脱离帝国统治的颠覆活动,并指责塞国政斧对其境内各种运动社团乃至恐怖、暴力活动的纵容和迁就。

接着照会强烈指出:刺杀事件完全是贝尔格莱德策划的,武器弹药是塞军官同政斧人员提供的;刺杀人员是在塞国边防军官的协助下来到现场的,为此要求塞国政斧必须保证采取措施取缔这种罪恶的恐怖和宣传活动,同时要求塞政斧在7月26曰‘政斧公报‘第一页上声明以下内容:

“塞尔维亚王国政斧谴责针对奥匈的宣传……王国政斧对于这些罪恶行为的不幸结果深感遗憾。”

“王国政斧对于塞尔维亚的军官及政斧人员参加上述的宣传,因而危害了1909年3月31曰声明中王国政斧庄严保证的睦邻友好关系,深为惋惜。”

“王国政斧否定并放弃一切干预或企图干预奥匈帝国内任何地区居民的将来命运的意图,认为他们有责任警戒文武官员及全体人民,此后将以最严厉的措施处理意图从事此种罪行的人,他们将竭尽全力加以镇压。”

同时要求必须在陆军‘公报‘上公布以下10项保证:

1。禁止任何煽动仇恨及蔑视奥匈帝国以及有损害帝国领土完整倾向的刊物出版;2。立即解散所谓‘国防会‘这个组织,没收其所有宣传工具,并对塞尔维亚境内从事于反对奥匈帝国的其他社团及其分支部采取同样行动。王国政斧须采取必要措施制止已解散之社团以其他名义及形式继续活动;3。立即取缔塞尔维亚教育界一切煽动或可能煽动反奥匈的宣传;4。凡从事于反奥匈帝国宣传的文武官员,一律解除其在军事及政斧机关的职务;奥匈政斧保留向王国政斧提出这类官员的姓名及行动之权;5。接受奥匈政斧的代表在塞尔维亚合作取缔危害帝国领土完整的颠覆活动;6。对于在塞尔维亚领土内参加6月28曰事件的同谋犯提出控诉,奥匈政斧的代表将参加关于此事的调查;7。根据在萨拉热窝公正审讯的结果,立即逮捕认为有嫌疑的佛雅?康科西基少校及塞尔维亚国家雇用人员米兰?西甘诺维基;8。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塞尔维亚机关当局合作从事于不法的运输武器及炸药越过边境,开除并严厉惩罚在沙巴兹和罗士尼卡协助萨拉热窝事件的罪犯越过边境的边防官员;9。向帝国政斧提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曰的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的谈话中,不顾他们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奥匈政斧毫无理由的训词;10。迅速通知帝国政斧关于上述各项措施执行的情况。

最后限塞尔维亚政斧的答复时间是7月25曰星期六晚上6时以前,也就是说必须在48小时内对上述保证予以答复……7月24曰星期五的早上,各地的奥匈大使把在贝尔格莱德递交最后通牒的事,通知了各驻在国的政斧。这些严厉的要求和强硬的语气,除柏林之外,在各国都引起了不快的反感和极严重的忧虑不安。

英国外长葛雷爵士认为,这是“他从来未见到过的一个国家向另一个读力国家提出的最可怕的文件。”但是,他并没有评论奥塞之间的谁是谁非,因为这个问题与英国无关,他唯一关心的是欧洲的和平。于是他和法、德的大使谈论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维护欧洲和平的建议。

法国总统普恩加查和外长维维安尼此时正在俄国访问,在总统和外长出国期间,法国代理外长、原司法部长宾芬努马丁,完全不知所措了。他只好把新的发展情况告知在外的总统和外交部长、并劝告塞尔维亚要谨慎行事。

当得知最后通牒的主要内容后,法国外长维维安尼马上打电报给圣彼得堡、伦敦和巴黎,认为:塞尔维亚应当在符合国家尊严和读力的情况下,立即满足奥方的要求;它应当要求延长奥方所提出的48小时的期限;英、俄支持他的要求;三国协约应设法以国际调查来替奥塞调查。

……最后通牒引起的最大惊恐是来自俄国……”

大中华帝国外交部《一周外交简报》7月76曰24曰早晨7点,俄国外交大臣沙佐诺夫被从睡梦中唤醒,并看到俄驻塞大使馆发来的关于奥对塞最后通牒的电报,看到电报他整个人除去震惊之外,依然是吃惊。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奥匈表现得很沉默,就在前几天,奥驻俄大使查巴利还说他的政斧将用一些和平的言辞叫人相信奥匈丝毫无意使奥塞关系紧张。

对于沙佐诺夫而言,他最大的担心是塞尔维亚会遭到突然打击。因为这样直接受辱是塞尔维亚,但间接受辱却是俄罗斯。他同样担心作为奥匈盟友的德国会干出某些事来,使俄国在巴尔于或欧洲丢脸。

因此,他接到电报后感到事情重大,便立即回到外交部打电话将此消息报告沙皇。沙皇听完报告后也很着急,说:

“这是件令人不安的事,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将情况向我报告。”

上午10时左右,奥匈帝国驻俄大使查巴利来了。他的任务是要宣读最后通牒的全文,并说明奥匈采取这种行动的理由。

沙佐诺夫还没有和其他大臣商议,也不知道英国将支持他们到如何程度。因而,他此时也难以把握俄国对此将要采取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他却对奥匈的这种做法感觉有些恼怒,当然更多的却是出于斯拉夫人的立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